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什麼是Punti?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歷史/引文
to start from this full insertion in the present - in its struggles, its challenges, its dangers - to interrogate the past: to search within it the geneaolog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 making the past transient and contigent reality rather than an absolute origin ...
- Ernesto Laclau,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1990), p.98.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香港作為蛙島
盧文樹蛙/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特有的.
Romer's Tree Frog (Philautus romeri) is endemic to Hong Kong.
香港歷史博物館偏把此香港傳世的獨一無二之寶輕輕放過,僅得此一介紹圖片,連標本模型也欠奉.莫非,其歷史有不能告人的尷尬之處?
(1) 本地樹蛙 外藉命名 ?
[edited excerpt above from http://www.wwf.org.hk/eng/pdf/references/factsheets/factsheet17.PDF]
Romer's Tree Frog (Philautus romeri) is endemic to Hong Kong.
香港歷史博物館偏把此香港傳世的獨一無二之寶輕輕放過,僅得此一介紹圖片,連標本模型也欠奉.莫非,其歷史有不能告人的尷尬之處?
(1) 本地樹蛙 外藉命名 ?
Romer's Tree Frog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the late J. D. Romer, an(2) 自生自滅 死裡翻生 ?
amateur herpetologist, in 1952.
Once thought to be extinct, Romer's Tree Frog was re-discovered on(3) 機場發展逼遷,中轉及跨區安置 ?
Lamma Island in 1984; then, on Lantau, Chek Lap Kok and Po Toi Islands.
Construction of airport has resulted in the near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habitats on Chek Lap Kok. A rescue operation was mounted, with about 500 tree frogs and tadpoles captured and kept inside aquariums i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Melbourne Zoo in Australia. Small pioneer colonies of Romer's Tree Frog were translocated to similar habitats through the Hong Kong SAR. The re-introduced tree frogs have in general successfully adapted and have been breeding in their new environments.還是 (4)其他理由 ?
[edited excerpt above from http://www.wwf.org.hk/eng/pdf/references/factsheets/factsheet17.PDF]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故事
(香港歷史博物館網站版+{mplus的補充/參林雪虹(2007)})
{香港的大會堂成立於1869年,大會堂的博物館,卻只於上午給中國人參觀,下午留給西方訪客使用,而中國男性及女性訪者不能同時參觀.到1976年,博物館委員會和總督為找中國商人資助擴建工程才修規.}[>種族歧視]
{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舊大會堂因商業的理由拆卸,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2年新建的大會堂才落成.} [>商業vs保育]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於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年7月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
「香港博物館」由1998年4月1 日起,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幣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展館設計]
除了位於漆咸道南的主館外,香港歷史博物館還有五間分館,分別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深水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柴灣的羅屋民俗館、位於香港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以及位於中環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的大會堂成立於1869年,大會堂的博物館,卻只於上午給中國人參觀,下午留給西方訪客使用,而中國男性及女性訪者不能同時參觀.到1976年,博物館委員會和總督為找中國商人資助擴建工程才修規.}[>種族歧視]
{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舊大會堂因商業的理由拆卸,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2年新建的大會堂才落成.} [>商業vs保育]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於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年7月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
「香港博物館」由1998年4月1 日起,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幣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展館設計]
除了位於漆咸道南的主館外,香港歷史博物館還有五間分館,分別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深水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柴灣的羅屋民俗館、位於香港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以及位於中環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
博物館/引文
《博物館》內一個一個的問號,最終有沒有轉化為讀者的問號﹖「歷史是由誰來寫﹖是怎樣寫出來的﹖」還有「誰在替我們書寫關於我們的歷史﹖」
( 陳滅:《博物館》:墨色烏黑至銀灰的變化,原刊《信報》,1997年。)
( 陳滅:《博物館》:墨色烏黑至銀灰的變化,原刊《信報》,1997年。)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mplus@香港故事
國家,就像人民一樣,都有辦法看到他們自己最好的部分,也都有辦法忽視掉不是最好的部分.他們會用故事來告訴自己,究竟那些是他們最好的部分,但是,卻不大用心去注意他們所訴說的故事不大能夠適用的理由.「m plus小組」在香港的芸芸博物館中,選定了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覽,作為小組著手工作的第一個博物館對象單位.我們相信「香港故事」內的豐富題材和展品,會是小組引導市民發揮對於香港文化,民生,藝術,社會,政治等各式議題意見的有效平臺,在博物館方的「香港故事」版本之上,為「香港故事」大小故事的各式富想像力的補充添加,既豐富,也同時解構這個「香港故事」. 小組頭炮這次鎖定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為目標,相信能有效向公眾帶出「m plus小組」的未來方向,說明文化藝術的詮釋不該與香港整個社會分隔處理.
-Lawrence Lessig (Free Culture/中文版序)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m plus」小組正成成立!
如特首在08年最新的施政報告《迎接新挑戰》所言:「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成為創意經濟與國際都會的重要策略。」
為面對香港此刻處身的文化處境和將要面對的種種重大挑戰,特此成立的「m plus」小組,理解到香港現時的文化、藝術、歷史博物館為開拓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故此視其為小組的緊密合作伙伴,往後將透過舉辦一系列富創意、具靈活彈性、掌握城市脈搏的持續性藝術實驗計劃,將現有的資源予以進一步的活化運用,開拓不同的可能性與各式的想像空間,讓市民大眾能從中受到創意文化能量的感染,領略到主動和積極參與的文化樂趣,充分發揮博物館在現今市民生活和大眾文化中能起的嶄新社會角色和作用。
「m plus」中(m所代表的museum)除說「不祗是博物館咁簡單」,「plus」其實更可解作是要向博物館及其公眾發出一個「play with us」的邀請。讓我們來,共同超越博物館的傳統框框,齊為未來的博物館發展注入多元時代的新視野。
為面對香港此刻處身的文化處境和將要面對的種種重大挑戰,特此成立的「m plus」小組,理解到香港現時的文化、藝術、歷史博物館為開拓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故此視其為小組的緊密合作伙伴,往後將透過舉辦一系列富創意、具靈活彈性、掌握城市脈搏的持續性藝術實驗計劃,將現有的資源予以進一步的活化運用,開拓不同的可能性與各式的想像空間,讓市民大眾能從中受到創意文化能量的感染,領略到主動和積極參與的文化樂趣,充分發揮博物館在現今市民生活和大眾文化中能起的嶄新社會角色和作用。
「m plus」中(m所代表的museum)除說「不祗是博物館咁簡單」,「plus」其實更可解作是要向博物館及其公眾發出一個「play with us」的邀請。讓我們來,共同超越博物館的傳統框框,齊為未來的博物館發展注入多元時代的新視野。
訂閱:
文章 (Atom)